化橘红炮制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
化州橘红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最早记录在1600年前,其功效在众多古今名著中均有记载!明朝时成为皇家贡品,被朝廷列为御药,直至清朝。橘红文化被公认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。主治:寒咳、干咳、久咳、支气管炎和哮喘引起的咳嗽、平喘,当天服用当天见效!下面跟随橘红网小编来了解一下化橘红中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
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、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(如民俗活动、表演艺术、传统知识和技能,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、实物、手工制品等)和文化空间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以口传方式为主,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:口头传统,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;传统表演艺术(含戏曲、音乐、舞蹈、曲艺、杂技等);民俗活动、礼仪、节庆;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;传统手工艺技能;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。
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
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,5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,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,是联系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。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,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,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。
化橘红中药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
化州是中国化橘红之乡。化橘红是明清时期的宫廷贡品,是中国“十大南药”“四大广药”之一,被称为“南方人参”,素有“一片值千金”之说。
1990年,化橘红被收入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。2006年12月,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化州橘红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;
2009年4月,化州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“中国化橘红之乡”称号;
2012年,化州化橘红中药文化获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;
2012年,化橘红被收入了《美国药典》;
2015年10月,“化橘红”、“化州橘红”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注册。
为什么化橘红的炮制工艺可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

以橘星化橘红为例:
橘星化橘红的炮制是指将化橘红果放入烘炉内进行烘烤,使橘红果在高温的作用下产生化学和物理反应,分离水分和其它无用成份,组合有用的药用成份,是提取化橘红药效的重要环节。
在炮制过程中,有时候需要武火,有时候需要文火,而且温度要均匀。因此,化橘红的炮制工艺对能否全面实现化橘红果的药用至关重要。该工艺主要由烘炉技术和火候掌握技术构成。李锋祖传的炮制工艺在化州本来就名声显赫,她在祖传基础上改良的烘炉,采用独特的耐火砖和构造技术,不仅节能、环保、安全,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控温度,并使烘炉内温度均匀,比祖传工艺前进了一大步;她在继承祖传的火候观察法基础上,结合现代科技,对温度的观察更直观,更准确,并可以恰到好处地决定使用武火、文火或者熄火,使化橘红的药效最优。其炮制化橘红工艺被评为“广东省岭南中药文化遗产”。
那么更加具体的化橘红加工炮制方法是怎样的呢:
橘星化橘红加工工艺,通过不同的刀法、绳法、碾压法、软化法、烘干法、填充法,可以制作美观实用、药效显著的化橘红丝、胎薄片、五爪、七爪等药品和烟盒、烟盅、烟斗等化橘红工艺品,而且这些工艺品同样具有良好的药用效果。
压片
根据文件《化橘红中间品内控质量标准》要求,将润后的药材用辗压机压扁两次,第一次压片厚约为7~8mm,自然风干约3小时,进行第二次压片。第二次压片厚度约为3~5mm。
切丝
根据文件《化橘红中间品内控质量标准》要求,用剁刀式切药机切成丝,丝片厚3~5mm。
烘干
用烘房烘干,每层上货厚度控制在10cm~15cm,烘干温度控制在55~60℃,烘约30~36小时;烘至含水分在12%下。在烘干过程,把握住火候温度,通过控制温度使橘红饮片中高分子链条松弛,放入开水容易浸取出来,浸取率达95%以上,患者服用效果显著。
筛选
因烘干过程中,残留很多橘红屑末,要用筛子筛去屑末。
包装
根据本品包装规格要求进行包装;包装开始每隔两小时抽10袋进行装量差异检查,每袋装量差异要符合要求(0~0.4%)。
- 上一篇: 橘红故事之朱元璋
- 下一篇:母亲节送什么茶礼最好
- 热点内容
- 随机推荐
-